《佛教简史》札记(二)

汉明帝永平七年(64年),明帝同学晚上睡觉忽见异香满室,红光如昼,没梦见美女,却只见一个宝相庄严的金人在金銮殿的上空飞来飞去。醒来之后明帝让太史傅毅测梦,太史说这可能就是传说中西方佛陀。于是明帝派人去西域寻佛。后来带回了佛像经卷(就是传说中的《四十二章经》)还有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僧人,用白马驮回洛阳。然后建起了名动千古的白马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明帝梦佛求法的故事是佛教传入中国起始的象征。不过经史料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应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魏书·释老志》记:“哀帝元寿中,景宪受大月氏王口授浮图经”。此事在《魏略·西戒记》也有记载。 1998年,中国佛教界举行了庆祝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活动。 我国第一部佛经据说是《四十二章经》。据说是摄摩腾、竺法兰到洛阳后所翻译。此经译时有序,说明是明帝所求。明帝迎来两位法师安置在白马寺,把经书收藏在朝廷藏书的兰台石室,于是大家对它是最初传译深信不疑。 梁启超认为《四十二章经》是一种经抄,而不是直接的译本。吕秋逸研究认为《四十二章经》是从《句法经》中摘抄四十二段组成。尽管如此,宗教界依然认为《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的佛经,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翻译家是摄摩腾和竺法兰。 东汉末牟子写了《牟子理惑论》的书,通称《牟子》,又称《理惑论》。书中用自问自答的形式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被认为是中国佛教最早的论著。(跟《论语》似的) 又一个出家为僧的皇族,安息国(今天的伊朗)的太子——安世高。从小对天文、风角(古时以风占卜的术数)、医术颇有研究。从专业来看,本来能在道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不过很可惜,那会中国没能对外输出价值观,结果投身于佛学,深究佛理,让皇位给叔王,自己出家为僧了。他是汉末的佛教翻译家,主要介绍了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观点。安世高精通的是禅经和阿毗昙经,所传的是小乘佛教禅数之学。 小乘佛教是原始佛教在公元前三个世纪至一世纪时形成的约二十个佛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小乘指较小的车乘,是大乘佛教出现后才有的名称。小乘佛教信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玄奘所记录的小乘教有大众部,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和说出世部。 支娄迦谶(chen),简称支谶,月氏国人,除了安世高外另一著名佛经译者,主要译了大乘佛教的的经典。 大乘佛教也是佛教派别,是北传佛教的主流思想。源于某些早期派别,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皆可成佛。大乘理论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以安世高为代表的译经大多用直译。后世的道安对安世高是推崇备至的,但他也作出了“因质不饰”的评价——质朴而无文采,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支谶所译《道行般若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它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是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主旨是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指佛说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是存在的。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另外,此经认为佛陀有真身和法身之分,法身也就是信仰者追求的最高真理或真知,人们可以通过修行的六种方法(六度),可以获得解脱。 唐代,玄奘在龙朔三年(663年)收集并编篡成全部《大般若经》十六回。玄奘的这部经是集诸部般若之大成。 佛法东来,最先追捧的是宫廷。佛理被认为是“清虚无为”,可以和黄老之学相提并论。同时,他们又将佛当作一种神。他们把佛教的斋忏仪式是效法祠庙的祭祀仪式,这些都是受到帝王的喜好。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早期活动中心。弟子们誉之为“祖庭”、“释源”,历来是佛教徒们朝拜的地方。北魏时,有三千多西域僧人来洛阳白马寺进行佛学交流。